梵宫——无中生有的启示

fangong

无锡灵山胜景是国家5A级景区,其中梵宫是景区的主体建筑,面积为七万五千平方米,是目前各类景区内最大的单体建筑。2009年建成后每年游览的人数从景区原来的100万规模提升到300多万,承接了第二届世界佛教大会及众多世界级的文化会议,也推动了灵山周边的度假,会务及居住产品的迅速发展。梵宫被称为旅游奇观、艺术宫殿、论坛会址、心灵归所,创作过程是一个“无中生有”的历程。

1、疑惑

什么是梵宫。设计之初我们无法理解,即使在建成之后的很长时间,作为设计负责人的我和我们的团队依然不断地分析、理解、解释,再分析再理解。迷茫是设计之初就伴随而来的,一长串的问题。一个建筑凭什么让这么多人来买票参观?这个建筑功能是什么,要怎样的风格,吸引点到底是什么?。2006年项目已到了节骨眼,世界佛教大会09年需要在这里召开,景区需要梵宫建筑来提升,设计公司需要按时完成这个单子,但我们依然处于迷茫之中,不得已组织团队做了十七个方案。业主选择的结果并不是我们最初的想法,但明确了几件事。不能是我们最擅长的现代风格建筑,不能是中式的大屋顶,要是一幢有故事的建筑,让游客有得看导游有得讲,要有历史感,要让全世界来开会的佛教徒都满意。任重道远,时间紧迫,方向在哪里?

2、转向

我们决定调整设计方向,和平时的设计方法有所不同。并设定了一系列一反常规的方法:建筑设计讲究形式追随功能,当梵宫内部功能尚不明确时,能否让形式去决定功能?中国佛教建筑源于“舍宅为寺”没有特定的风格,能否融入一些佛教缘起的特征加强其故事性?中国建筑与西方建筑的不同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前者“注重数量上的多重性而非体量感”,而后者往往体量更趋震撼而复杂。能否内部借鉴欧洲建筑,满足室内各类空间需求?中国画一贯强调简胜于繁,现代建筑也强调少就是多,但故事性又如何解决,能否弃简就繁?

转向的目的在于提升建筑的独特性,可看性和包容性。当我们找到梵宫建筑的一些“不同”,并将其强化,较好地组织在一起,建筑的旅游特性也开始呈现。

3、解决

我们的方案,有四个方面的考虑。第一,形式上力求建筑体现佛教曼陀罗的构成语言。退台式的建筑既包容了巨大的室内空间又具有原始佛教建筑的特征。第二,建筑形象选择上。正巧我在静安图书馆查资料时发现了花塔这种古老而装饰感很强的塔的样式就将其作为主要的特征元素。因为花塔既具有中国性,故事性,又具有新鲜感,同时又能将莲花藏世界,五方五佛的概念进行表达。第三,空间设计上,建筑元素与室内空间的结合,五座花塔分别与入口门厅,塔厅相结合。而曼陀罗样式的顶藏在北侧,为梵宫剧场的巨大穹顶提供了独特的空间。第四,建筑内外的装饰上,主动加入装饰元素,有序组织中国传统工艺与建筑完美结合。

4、启示

1)旅游中心吸引物的营造需要从无到有的创新。市场上的旅游资源大多雷同,但创新的旅游产品却不会产生同质化,梵宫从形式到内容并不拘泥于佛教旅游的传统样式,从而获得了各界的认同和市场的回报。

2)旅游的活动甚至“事件”需要从无到有的创新。世界佛教大会,世界公益论坛,觉悟之路的演出等一次次的文化盛会的举办极大地提升了梵宫的吸引力,文化活动具有爆炸性的广告效能。

3)旅游建筑的功能需要从无到有的创新。梵宫的建筑包括了高品质的观演、博物馆、会议、展览、餐饮等多项内容。各类功能共同提升了项目的文化和商业价值。将游客由传统祈福观光,逐渐向艺术欣赏、文化体验、休闲互动等方向引导。

4)旅游产业规划需要从无到有的创新。以核心项目拉动周边产业,随着灵山圣境尤其是梵宫项目的建成,为后续规划的酒店,旅游小镇,禅意商业街的成功奠定了基础,成为一种文化旅游开发的新模式。

经历了梵宫设计的整个过程,真切地感受到“无中生有”其实也有规律所循,柳暗花明之后迎来将是新的景象。

2

r0401

<<上篇:
下篇:>>